以青春目光发现乡村之美,以专业之力赋能乡村发展。2025年7月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“天目事服,行知溧阳”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江苏省溧阳市桂林村,聚焦“乡村振兴”主题,通过实地走访、深度访谈与影像创作,深入挖掘当地文旅特色,助力打造更具文化深度的旅游品牌,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。
(图为团队成员合影。通讯员夏亲偎摄)
在村党建中心,桂林村党总支委员行政助理杨阳介绍了桂林村茶叶种植、传统酱油酿造与乡村文旅发展情况,提及近年来通过社交媒体与新闻平台加强宣传,吸引了大量游客,获外交部部长华春莹在国际平台推荐,成为“网红”打卡地,但游客大多来拍张照就走,村子面临“流量转化难”现实瓶颈。他强调,文旅发展不能只靠流量,更需要将文化内涵真正传递给游客,形成“可感知、可互动、可带走”的深度体验。
谈及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杨阳表示:“村干部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服务员,最重要的不是决策,而是引导村民主动参与,让发展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。”他鼓励更多年轻人走出乡村、学习先进理念,再将所学带回乡村,推动家乡走向更有活力的未来。
在天目湖畔的“国风茶餐厅”,成员们体验了宋代点茶技艺。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磨茶粉、调膏、击拂茶汤等步骤,沉浸式感受千年茶文化的魅力,理解古人‘慢工出细活’的精神,培育静心、专注的态度。
(图为团队成员体验点茶技艺。通讯员许灵犀摄)
针对“流量转化难”的现实问题,实践团队决定用镜头讲述桂林村的故事,计划制作宣传片和短视频,搭配图文推文,多形式呈现村庄魅力。成员们走访茶文化体验馆、文创纪念品展区、天目湖畔等特色点位,用镜头捕捉桂林村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,内容将投放至抖音、公众号、b站等平台,覆盖年轻游客、文化爱好者及周边居民,力求结合“视觉美感”与“文化内涵”,让观众不仅能“看到风景”,更能“读懂村庄”。
“我们希望用影像的力量,让桂林村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见。”团队负责人郑优表示,“我们拍摄的不仅是风景,更是村庄的发展脉络与村民的生活状态。希望通过这部宣传片,让更多人愿意停下脚步,真正走进桂林村、了解桂林村,最终助力提升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意愿,推动文化内涵深度传播,为乡村振兴蓄能。”
(图为桂林村真实风光。通讯员张翼鹏摄)
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与技术的融合尝试,更是一次青年与乡村的深度对话。“把江苏的经验带回广西,为家乡做点事。” 成员李朝龙的实践日志道出了团队的心声。未来,团队将持续服务乡村,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文化之美,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。